你常懷疑自己做的人生決定是否正確嗎?你需要一段時間休息一下嗎?看看我是怎麼做的!
Gap Year(空檔年): 一般常見於青少年在中學畢業之後、升讀高等院校之前,騰出一年的時間以實踐的方式來體驗自己感興趣的工作、生活方式,例如,旅行、修讀(非)學術課程、義工服務、工作假期計劃等。(以上解釋來自維基百科)
你需要Gap Year嗎?身為一個過來人,我認為,如果你覺得你已經快要被日常生活榨乾了,而且萌生出「也許在別的地方生活會過得更好」的想法,我覺得真的可以去試試看。
我大學畢業的時候,決定到飲料店工作,做了一年多之後變成小主管,我發現我的個性真的不適合管人,那個時候的我變得很消沉,每天都覺得好痛苦,覺得自己就像個機器人,日復一日,做著相同的工作,承受著難以防範的挫折感,那一年是我在餐飲業工作的第七年,我才真正認識自己,「我,不適合在團體裡面工作」。
其實我當時也花了一段時間才決定要進入餐飲業,想當初快要高中畢業的我,滿腦子都想著,我未來到底要做甚麼?我應該讀什麼科系?後來以繁星計畫進入了金門大學的海洋邊境管理學系(簡稱海邊系XD)。這邊解釋一下繁星計畫是什麼,簡單來說,申請繁星計畫是以你的高中三年校內成績加上學測成績作為依據,而且它只能讓你選定一間大學,並填上自己的志願科系,所以我其實就是上了什麼就讀什麼的意思,我還記得我那個時候填的第一志願好像是「觀光系」吧!
欸?那我明明是讀海邊系,為什麼跑去做餐飲呢?那就要從那個時候的打工說起,因為我家境沒有很好,雖然爸爸會給我生活費,但我還是認為自己應該去打工,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麵包店,而且我只做了大概兩個月而已XD
我記得那間麵包店是招假日工讀,我和我朋友一起去應徵、一起錄取,那個時候我們都沒有機車,所以我們會一大早騎腳踏車去公車站,再一起坐公車去麵包店工作,現在想想真是熱血呢!
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只做了兩個月呢?
大概是因為我太草莓了,因為這是一間小麵包店,所以什麼事情你都要學著做,包麵包(每種麵包包法不一樣)、上架麵包(先進先出)、接電話寫訂單、結帳,最難的是,你必須背每種麵包的價格,結帳的時候又要心算給出總額!因為他們沒有在櫃檯放價目表和計算機,就算你看價目表去算,也太慢了,客人已經排隊排到馬路上去了!除了工作內容對那個時候的我太困難之外,另一個原因是體力不好,因為工作是必須整天站10小時的,我那時太年輕了,弱不禁風的,所以我就決定閃電辭職。
後來我很幸運地找到另一份工作,是一間飯店的早餐自助餐外場,這份工作工時較短,而且每天都能上班,所以賺得比較多,也比較輕鬆,雖然偶爾也會很累,但是我覺得比起第一份工作,我快樂很多,而且也交到了好朋友!
總而言之,我在飯店的工作是促使我想要進入餐飲業的原因,我後來在金門大學讀滿一年後,就直接休學重考去讀餐飲科系了!
那個時候的我認為,可以「在一個團體裡面工作」,互相合作,感覺真的很美好。
還記得我剛剛才說「我不適合在團體裡面工作」嗎?
其實我認為隨著年紀,我們想要的東西會慢慢轉變,我是個內向的人,我剛開始接觸餐飲工作時,我發現我能和身邊的人打成一片,這對我來說是我從工作中得到的「好處」,所以做餐飲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,是個好工作。
後來我長大了,也許我還是需要朋友、需要歸屬感,但同時我對其他東西(錢)的需求越來越大,超越了對交朋友的「需求」,漸漸的我不再認為工作很快樂,尤其當我列出要花出的時間成本和我的薪水時,我發現我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,這時的我開始思考,我當初進入餐飲的決定是正確的嗎?
我認為每個時期的自己所做的決定和自己所創造的經歷,都是形塑現在的自己的養分!所以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嗎?當然是!
話說回來,我在飲料店工作發現自己不再適合做餐飲,我辭職後做了什麼?
我去做餐飲XD
我申請美國實習計畫,到塞班島去做餐廳實習生一年的時間。這個是我給自己的Gap Year。
Gap Year不代表你一定不能工作,你可以工作,但你應該想辦法去換個環境,也許你可以到台灣的外島打工換宿,這也是一種方法!你不需要很有錢,才能去體驗Gap Year!
關於塞班島的故事,我就下次再說吧!